如何利用成长心态获得长期成功?

日期:2025-09-19 09:44:50 / 人气:5


在上一期探讨“内在成长”本质的基础上,本期聚焦对个人成长和发展影响深远的成长型思维。大量研究表明,成长型思维是预测一个人能否获得长期成功的最可靠指标。近十几年来,该领域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神经科学新发现以及与压力认知的紧密关联上。下面将基于最新研究成果,全面解析成长型思维的本质、培养方法及实践建议。

成长思维VS.固定思维

经典实验揭示差异

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纽约20所学校的成千上万名学生(从学龄前儿童到五年级学生)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实验分为四个测试环节,研究人员将小学生随机分组,让他们完成一系列任务。所有孩子先完成一套适合年龄的题目且都表现良好,随后研究人员给予不同反馈,对第一组说“你做得很棒,你真聪明!” ,对第二组说“你做得很棒,你一定很努力!” 。接着让孩子选择下一个任务难度,结果是被夸“聪明”的孩子大多选简单任务,被夸“努力”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战。之后让所有孩子做一套非常难的题目,几乎所有人都失败了,被夸“聪明”的孩子明显挫败、想放弃,被夸“努力”的孩子更愿意继续尝试。最后再次做与第一套难度相同的题目时,被夸“聪明”的组成绩下降,被夸“努力”的组成绩提高。在纽约市中心20所学校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进行同样实验,结果相似,被夸“聪明”的孩子为维持形象不愿接受新挑战或学习新知识,而被鼓励“努力”的孩子展现出更强探索精神。

思维模式本质区别

人们对智力有成长型和固定型两种基本观念。成长型思维认为智力可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固定型思维则认为智力主要天生且几乎无法改变。夸孩子“聪明”强化固定型思维,夸奖“努力”培养成长型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行为,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专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坚持不放弃;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过分关心别人评价和外在表现,一遇困难就易放弃以保护“聪明”形象。而且这种心理模式形成很早,4岁幼儿就可能因不恰当表扬产生对失败的恐惧,成绩优秀的女孩在失败时受打击尤为强烈。

成长型思维的神经机制

神经活动差异

201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杰森·莫泽团队通过神经科学实验揭示了两种思维模式背后的神经机制。研究人员通过问卷筛选出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两组参与者,让他们回答常识性问题,先给出答案并评估信心,随后接收答案是否正确(表现反馈)和正确答案(学习反馈)两类反馈。研究团队用脑电图技术观察到,收到错误反馈时,固定型思维组大脑中与错误监控和情绪处理相关区域强烈激活,神经资源更多投入到自我评判情绪中;成长型思维组前额叶皮层等认知调节区域更活跃,能更快将注意力从情绪反应转向对错误本身的分析,更关注“哪里错了”和“正确答案是什么”。

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方向

这从神经机制层面揭示了两种思维模式的本质区别,固定型思维者将错误视为对自我能力的威胁,消耗大量认知资源处理情绪;成长型思维者将错误视为学习机会,集中资源进行分析和修正。我们虽都同时存在两种思维倾向,面对负面反馈时易产生尴尬或羞耻等情绪反应,但正是在这些情绪浮现时,我们有机会引导自己从固定型思维切换到成长型思维。关键在于将注意力投入到对错误的思考上,而非停留在情绪反应中,这个过程包括承认错误,思考犯错原因、错在哪里、如何做以及如何从中学习,且这个转变需要刻意练习,通过觉察情绪、识别阻碍思考的情绪,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提问来激活大脑分析区域,弱化情绪反应,强化建设性思考。

如何看待压力也很重要

压力思维模式的影响

成长型思维不仅把错误视为学习机会,还包括主动拥抱挑战,将挑战视为成长契机。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仍可能选择逃避,这与我们如何看待压力有关。面对挑战时身体会产生压力反应,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等,如何解读这些生理和心理信号很关键。若将这些不适感视为“危险信号”,认为暗示自己无法胜任任务或不适合相关活动,消极压力思维会导致回避行为;若相信这些反应是身体积极准备、帮助应对挑战的表现,就更有可能主动迎接挑战并在压力下发挥更好。

相关实验验证

斯坦福大学心身实验室艾莉亚·克鲁姆及其团队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两组,分别听“压力有害”和“压力有益”的讲座,讲座信息基于科学事实但选取证据支持不同观点。之后让参与者完成任务,在简单任务中两组表现差不多,任务变难有压力时,听“压力有益”讲座的人成绩更好,更愿意主动寻求反馈和总结经验,在压力下表现更自信且事后进步更大。这表明压力本身无绝对好坏,真正影响我们的是如何看待它,积极压力思维与成长型思维一脉相承,都倡导以积极和发展的视角看待令人不适的体验。

综合心理干预策略

近年来,心理学家将这两种思维模式整合,发展出更全面综合的心理干预策略。研究表明,同时培养这两种思维模式能显著提升青少年的学习表现和心理韧性,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效果。这意味着我们只需对思维模式进行有意识的调整和训练,就能开启更从容、更具韧性的成长之路。

如何训练成长型思维

夸努力、夸过程,而非夸“聪明”

夸孩子“聪明”会有负面影响,应将夸奖焦点从“天赋”和“结果”转移到“努力的过程”和“使用的策略方法”上。孩子考了好成绩,应肯定其努力过程,如制定复习计划、放弃玩游戏时间等;结果不理想时,先肯定值得肯定的地方,再一起分析困难。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养育孩子,也适用于成年人职场互动与自我激励,传递能力可通过有效方法和持续努力培养的核心信念,激发持久内在动力。

犯错时,从“自我评判”转向“分析学习”

犯错后感到尴尬、羞愧正常,不必否认或压抑初始情绪反应,但要意识到地将注意力引导至对事件本身的理性分析上,将其视为有价值的复盘而非自我审判。情绪平复后,以探索者姿态向自己提出关键问题,如从结果中获取新信息或洞见、初始计划与实际情况的差距、下次面对类似情况可采取的具体行动等,把反思转化为未来行动指南。

主动求助:将他人视为学习资源

很多人遭遇错误和失败时不愿向他人求助,认为这是承认自己能力不足。但相关研究发现,最顶尖的学习者善于主动寻求反馈和帮助,他们把求助视为最直接、最高效的学习途径,坦诚求助体现成长型思维,借助他人视角和经验能帮助我们更快突破局限,加速成长。

将压力视为成长的“锻炼机会”

压力本身不是敌人,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它。可将大脑成长比作锻炼肌肉,肌肉通过抗阻力训练变强健伴随压力和不适,大脑神经网络发展也需应对认知挑战和压力。当因学习新事物、接受新挑战感到不适时,不要将生理信号简单解读为“我做不到”的危险信号,而应重新框架感受,将其视为身体和大脑为应对挑战调动资源的信号,是即将获得成长的信号。用“积极压力思维”重新解读身体反应,能接纳不适感,将其转化为专注力和能量,经过练习和适当休息,大脑会变得更强大。

结语

成长型思维是预测长期成功最可靠的指标,并非天生固有,可通过后天塑造。基于最新研究的四个建议,即夸努力和过程、犯错时分析学习、主动求助、将压力视为成长机会,能为培养成长型思维提供清晰实践路径。思维模式转变非一蹴而就,每一次选择赞美努力、分析错误、主动寻求反馈、拥抱压力,都在践行成长型思维,这些微小选择正悄然重塑大脑神经网络,为长期成功奠定基础。持续实践,就能成长为从容应对压力、在挫折中不断强大的终身学习者。


作者: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耀世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