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笃定与狂热:供给侧改革的情绪节奏

日期:2025-07-29 12:19:14 / 人气:10


商品市场对反内卷的计价已然轰轰烈烈。当很多人尝试对标 2015~2016 年的供给侧改革行情时,一个显著差异浮出水面:在本轮供改明确方案和目标尚未完全落地前,市场已迅速进入加速阶段。历史记忆之下,市场明显压缩了上一轮 “质疑” 和 “犹豫” 的环节,这使得情绪节奏的复盘变得尤为重要。2015-2016 年的供改行情中,质疑、笃定、验证、恐慌、凝聚、狂热等情绪在每个阶段交替上演,政策从口号到现实的落地并非坦途,其中既有政策执行的纠结反复,更有市场与行业的反身性演绎,这些情绪波动塑造的价格轨迹,至今仍对当下市场具有启示意义。
一、起点的犹豫:政策信号与市场反应的时差
一般认为供给侧改革的起点是 2015 年 11 月,但从黑色系行情看,直到 12 月 18 日 “三去一降一补” 具体措施提出后,行情才正式启动。这种时间差揭示了市场初期的犹豫心态 —— 尽管地产需求是供改行情的大背景,但并非直接触发因素。在产业高度过剩阶段,需求端并非主导逻辑,即便棚改货币化政策早在 2015 年 3 月已提出,且经历 5 月 PSL 加速落地和 6 月地产新政推动,全年地产销售同比从年初 - 15% 升至 14%,黑色系仍处于持续下跌阶段,直到供改细则出台才形成事件驱动的底部。
2015 年 12 月至 2016 年 3 月的第一波上涨中,螺纹钢涨幅 34%,铁矿石 54%,焦煤 22%,但行情走势 “一步一回头”。市场对供改政策能否真正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充满疑虑,这种质疑情绪在 2016 年 2 月达到临界点 —— 当政策明确提出 “5 年压减粗钢产能 1 亿~1.5 亿吨”“3 至 5 年退出煤炭产能 5 亿吨” 的量化指标后,政策端的快速行动和具体目标终于给了市场足够信心,黑色系才开始真正加速上涨。此时供给侧预期与需求侧形成共振:地产销售增速从 14% 进一步升至 40% 以上,土拍和新开工数据开始响应政策刺激。
这段初期行情揭示了供改情绪的第一个特征:政策确定性比需求改善更能打破质疑。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市场对需求改善的持续性存疑,而明确的供给收缩目标提供了更可靠的计价锚点,这种锚点的确立需要具体政策细节的支撑,而非抽象口号。
二、笃定中的震荡:预期过热与现实回归的博弈
2016 年 3 月央行降准 50bp 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信号后,黑色系行情却进入双向波动阶段。3-4 月先涨后跌,4 月 7 日至 22 日短短 12 个交易日内,螺纹钢再涨 20%,铁矿石 25%,焦煤 16%,市场情绪从笃定转向狂热。但 4 月 22 日行情在盘中触及新高后骤然崩溃,至 5 月 26 日螺纹钢下跌 26%,铁矿石 27%,焦煤 11%,价格整体回到 3 月以前水平,这场 “过山车” 行情展现了供改情绪的脆弱性。
二次转向的触发因素来自供需两侧。需求端方面,上海、深圳 4 月推出楼市紧缩调控,商品房销售增速骤然见顶,新开工面积同步回落;供给端更关键 —— 监管层明确抑制过度投机,交易所开始打击黑色系炒作,同时高利润刺激钢厂大量复产,供给快速释放让市场怀疑供改的最终效果。这种现实冲击让此前 “入戏过深” 的市场猛然 “出戏”,即便棚改货币化仍在推进,过度计价终难抵挡基本面回归。
5 月 26 日后市场逐步重拾涨势,至 8 月末螺纹钢上涨 33%,铁矿石 48%,焦煤 18%。说服市场放弃恐惧的因素有二:一是价格回落至 2 月末相对合理水平,供改目标仍具约束力;二是去产能持续推进叠加唐山环保限产,钢材库存持续去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产销售和新开工已在 4 月见顶,但 6 月后各地地王频出、房价加速上行,成为新的 “需求信号”,这种替代信号让市场在传统需求指标弱化后仍能维持信心。
这段行情揭示情绪节奏的第二个特征:预期与现实的反复验证是常态。供改过程中,政策决心与产业现实始终存在博弈,高利润必然刺激复产,而复产又会引发对政策执行力的怀疑,这种循环往复构成了行情的震荡中枢,也为理性投资者提供了情绪错配的介入机会。
三、狂热后的调整:政策深化与情绪再平衡
2016 年 8 月 24 日左右,螺纹钢价格率先回到 4 月前高附近进入盘整,日线呈现双头形态后回撤至 9 月 16 日,期间螺纹钢下跌 13%,铁矿石 12%。这轮调整部分源于淡季需求自然回落,更因高炉开工率再次上行,市场担忧供改进程受阻。与此同时,合肥、苏州等二线城市开启限贷限购,需求侧调控升级进一步压制情绪。
但 9 月 26 日至 11 月 11 日,新一轮加速行情爆发,螺纹钢上涨 38%,铁矿石 56%,焦煤 81%,前期弱势的焦煤转为强势。驱动这次狂热的是政策深化 —— 限产环保督察升级、取缔 “地条钢” 等要求出台(后来成为 2017 年供改 2.0 主线),同时楼市 “金九银十” 期间,尽管 9 月 30 日北京等城市调控加码,房价和土拍热度仍未降温,需求侧的 “隐性热度” 支撑了市场情绪。此时需求本身已成为 “背景板”,上面只写着大大的 “好” 字,市场完全沉浸在政策持续加码的乐观预期中。
11 月中旬后,市场围绕新一年经济工作和供改方案重新博弈,双向波动再次放大。直到 2017 年,供改向更深层次扩展,地条钢清理和环保限产趋严,利润向下游集中,成材上行趋势强于炉料,高利润、低库存、高集中度的行业格局形成,黑色系开启为期 6 年长牛。这标志着情绪从短期狂热转向长期笃定,供改从事件驱动变为趋势驱动。
这段历程揭示情绪节奏的第三个特征:政策深化是情绪持续的核心支撑。当供改从 “去产能” 向 “优结构” 升级,从行政命令向环保标准、行业规范转变时,市场情绪才能从短期博弈转向长期认同,这种认同最终转化为行业估值中枢的系统性上移。
四、历史经验的当下启示
复盘 2015-2016 年供改的情绪节奏,对理解当前市场具有重要启示。市场存在明确的学习效应,上一轮成功经验让当前预期发酵更迅速,质疑时间缩短,但这也意味着验证和怀疑可能来得更突然。预期在价格中的反映会引发产业端响应 —— 复产、套保等行为反过来制约市场变化,迫使市场重新审视供改的决心、目标和进度。
需求在供改行情中多数时候是背景板,但淡季旺季规律、库存变化仍会驱动行情双向波动。更关键的是,“再通胀” 对 PPI 提振显著,但对 CPI 效果模糊,供改对需求端的收缩性处理决定成败 ——2016 年供改有需求打底和货币宽松配合,显得 “无痛”,而当前供改缺乏需求端如火如荼的支撑,这是根本性不同,也意味着行情路径可能大相径庭。
站在当下,商品市场对供改的计价已进入相对狂热阶段,但历史经验提醒我们:情绪节奏的轮回难以避免,质疑不会消失,笃定需要政策持续验证,狂热之后终将回归现实。理解这种情绪波动的内在逻辑,才能在供改行情的不同阶段把握机会,规避风险 —— 既不被短期质疑吓退,也不因过度狂热迷失,在政策与市场的反身性演绎中寻找确定性锚点。

作者: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耀世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