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退市:吉利战略转型的“关键落子”与行业启示

日期:2025-05-12 20:24:58 / 人气:6


一、退市逻辑:从“资本工具”到“战略抓手”的转型
剥离非核心资产的“断舍离”
估值困境:极氪美股上市一年即破发,市值较峰值缩水超30亿美元,融资能力受限。李书福直言:“回归一个吉利,才能集中资源办大事。”
资源整合:吉利旗下已有亿咖通(芯片)、路特斯(超跑)、极星(高端电动车)等上市公司,极氪私有化可避免资本分散,聚焦高端纯电路线。
对抗行业“内卷”的生存法则
亏损压力:极氪2024年销量目标完成率仅17%,单车亏损超2万元,靠母公司输血难持续。
技术协同:与领克合并后,共享SEA浩瀚架构与雷神混动系统,研发成本降低10%-15%,加速电动化转型。
二、私有化路径:一场“现金换控制权”的资本游戏
交易结构设计
溢价收购:25.66美元/ADS较收盘价溢价20%,总价超20亿美元,吉利动用现金储备+发行新股(稀释约5%股权)。
债务杠杆:利用当前低息环境发行欧元债,融资成本低于3%,远优于股权融资。
财务可行性验证
现金流安全:吉利2024年末现金储备超400亿元,经营性现金流160亿,私有化后流动比率仍维持在1.2以上。
资产证券化铺垫:极氪品牌估值80亿美元,未来或分拆注入港股上市主体,复制蔚来“车电分离”资本玩法。
三、品牌矩阵重构:从“多生孩子”到“精准打击”
四大品牌定位清晰化
极氪:全球豪华科技品牌(30万+市场),对标特斯拉Model Y、蔚来ET5;
领克:新能源高端品牌(20万-30万),主打性能与设计;
银河:主流市场(15万-20万),走量车型星越L、熊猫mini;
中国星:燃油车基本盘,维持吉利用途车市场份额。
协同效应释放
供应链整合:极氪与领克共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采购成本下降8%;
渠道复用:极氪家门店升级为“极氪+领克”双品牌体验中心,单店坪效提升30%。
四、行业启示:中国车企的“去伪存真”之战
资本退潮下的生存法则
“烧钱换规模”失效:对比“蔚小理”现金流危机,吉利选择“盈利优先”,2024年净利润率13.2%(比亚迪9.7%)。
技术护城河构建:投资180亿元建设西安、宁波智能工厂,自研智驾芯片“龍鷹一号”,算力达200TOPS。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
价格战困局:特斯拉再降价至15万元区间,极氪001被迫跟进,单车利润压缩至不足万元。
出海突围:借力极氪欧洲订单(2024年出口1.2万辆),规避国内内卷,复制领克“欧洲计划”模式。
五、未来悬念:私有化后的“二次创业”能否成功?
港股上市猜想
估值修复机会:若极氪以“科技出行”概念登陆港股,对标理想汽车(PS 1.8倍),估值有望回升至60亿美元。
政策红利:借力香港“人民币柜台”机制,吸引南向资金,对冲地缘风险。
组织变革阵痛
文化冲突:极氪互联网基因与吉利传统制造思维的碰撞,可能导致创新效率下降。
人才流失:蔚来、小米高薪挖角,吉利需重构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范围扩大至中层)。

作者: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耀世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