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援鄂医生的 “人间值得”:从生死一线读懂生命的真谛

日期:2025-08-29 17:52:04 / 人气:7


当疫情突袭武汉,无数医护人员逆行出征,成为守护生命的 “白衣战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5 位援鄂医疗队成员共同撰写的《人间值得:来自上海中山医院的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便记录下这群医生在生死一线的所见、所感、所思。他们以手术刀为盾,以笔墨为刃,剖开生命的真相,告诉我们:人间值得,值得为亲情坚守,为责任拼搏,为每一个平凡却珍贵的当下全力以赴。
一、生死境遇:在极端时刻看清生命的 “价值秩序表”
“每天身处生死一线,并有能力救人一命的医生,最有资格谈论‘人间值得’。” 书中 25 位作者,大多是 ICU 医生、急诊医生,他们在援鄂期间,目睹了生死在分分秒秒间转换,也因此获得了在极端境况下看清生命真相的机会。钱穆曾说 “人生两大限,人我之限和生死之限”,而这些医生,正是突破了生死之限,才读懂了 “人生价值的秩序表”—— 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不过是过眼云烟。
潘文彦护士在书中写道:“我们都是过客,朝朝夕夕,忙忙碌碌,最终撒手人寰一场空,恰如蚍蜉朝生夕死。” 这句话道尽了个体生命的渺小,却也让我们反思:既然生命如此短暂,什么才是 “值得” 追求的?叶茂松医生给出了答案:“人生真的没有永远,更没有来日方长,每一次和父母的团聚,每一次和朋友的把酒言欢,每一次和同事的并肩战斗,都弥足珍贵。” 疫情让生死变得直截了当,也让我们看清:那些曾被忽略的平常 —— 阳光、空气、水,还有与家人的朝夕相伴、与朋友的畅所欲言,才是人间最宝贵的财富。
海德格尔认为,多数人谈论的死亡都是 “别人的死亡”,只有当死亡真正切入自己生命的最深处,生命的真相才会清晰。援鄂医生们每天面对的,是患者的生死,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叩问。顾国嵘医生感慨:“人即使拥有无数的财富和无数的阅历,最终还是希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家人的陪伴。” 在抢救室、ICU 里,他们见过太多人在生命尽头,最牵挂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没能好好陪父母吃一顿饭,没能亲眼见证孩子长大。这些经历让医生们明白:人间值得的真谛,从来不是功成名就、财务自由,而是藏在平常的人情与人性里。
二、人文关怀:有温度的治疗,是给生命注入 “活下去的意义”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医生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们在援鄂期间的真实写照。在武汉,他们要做的不只是用技术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更要注入能量,让患者找到 “活下去的意义”—— 这,就是有温度的治疗,是医学的人文关怀。
书中 “坚持” 一篇里,那些顽强的癌症患者让人动容:他们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接受能让自己暂时 “舒服” 的治疗,只因心中有牵挂 —— 或许是还没长大的孩子,或许是等待自己回家的爱人。葛峰医生说:“很多患者在知道没有音讯的亲人安全活着以后,自己的病情也迅速减轻,然后痊愈。” 这便是 “意义” 的力量:当人找到活下去的理由,身体的免疫力会被激发,甚至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这让我们想起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中的经历。他曾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做心理治疗,发现圣诞节前,难友们因怀着被解放的希望,死亡率显著降低;可当希望落空,圣诞节后,大批人因意志崩溃而离世。弗兰克说,人只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就能忍受任何境遇。援鄂医生们深谙此理:在呼吸极其困难的重症病房,他们会握着患者的手,聊家人的近况,讲疫情过后的生活,帮患者在绝望中找到微光。就像 2003 年 “非典” 时那样,那些求生意志极强的人,靠着 “一定要活下去见家人” 的信念,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罗曼・罗兰说:“人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援鄂医生们不仅自己践行着这种英雄主义,更把它传递给患者 —— 让他们知道,即使身处绝境,只要心中有光,生命就值得坚持。
三、责任与专业:对世界的 “有情”,需用技术兑现
在医生们的 “人间值得” 里,“平常” 与 “专业” 从不矛盾。他们明白,对家人的亲情、对患者的关怀,不能只靠空头许诺,更需要用精湛的技术去兑现;对世界的 “有情”,本质上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 唯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才能在生死关头,真正守护住那些 “值得” 的人和事。
领队朱畴文教授在书中提醒同行:“要把医生三职责第一项的‘治愈’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这并非否定 “帮助” 与 “安慰”,而是强调:要把病危之人拉回人间,情感是支撑,但技术才是底气。援鄂期间,医生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为了提高治愈率,他们反复研究诊疗方案;为了减少并发症,他们细致观察患者的每一个体征变化;为了让患者更快康复,他们不断优化护理流程。他们深知,自己多一分专业,患者就多一分生的希望;自己的技术多精湛,就能多留住一个家庭的团圆。
这种对专业的敬畏,归根到底是对生命的敬畏。就像孔子称赞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颜之乐是 “得道” 的乐,而医生们的 “乐”,则是用技术挽回生命后的踏实与满足。他们不排斥功名与成就,但更清楚:这些都应是 “治愈患者” 的副产品,而非最终目的。当一位患者从 ICU 转出,笑着对医生说 “谢谢你们让我能回家吃妈妈做的饭” 时,那种成就感,远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四、平凡人的觉悟:从 “生死边缘” 学会珍惜当下
除了医生们的感悟,书中还记录了许多患者的故事 —— 那些 “从鬼门关走过一遭又活过来的人”,他们的觉悟同样动人。就像全美航空 1549 号航班迫降事件的幸存者 Ric Elias,在 TED 演讲中分享的那样:当飞机引擎被鸟撞击,命悬一线时,他脑海里闪过的全是 “此生有什么后悔的事”“如果能生还,要怎么生活”。
这种 “生死边缘的反思”,在疫情中的患者身上同样发生。有患者说,以前总觉得 “来日方长”,把陪父母的时间都用在加班上,直到住进 ICU,才后悔没多听妈妈唠叨几句;有患者说,曾因一点小事和朋友争执不休,现在才明白,比起友情,那些对错根本不值一提;还有患者说,以前总追求 “财务自由”,拼命赚钱,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现在只希望能早点康复,陪孩子过一个完整的周末。
这些平凡人的觉悟,与医生们的思考不谋而合:人间值得的核心,是 “人情”—— 亲情、爱情、友情,一切人性中柔软的情怀。朱畴文医生在去年情人节发给全队的话说得好:“情人节,不在于你有情人,而在于你是有情人。” 这份 “有情”,是对家人的牵挂,是对朋友的包容,是对陌生人的善意,也是对生命的珍视。
五、手术刀之外的笔:写下生命教育的 “二十一堂课”
最让人动容的是,这些医生在手术刀之外,还拿起了笔。他们不是专业作家,却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下抗疫中的点点滴滴:一次成功的抢救、一位患者的微笑、一个与家人视频时的瞬间…… 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因为每一个字,都来自生死一线的真实体验。
他们写下这些故事,不是为了歌颂自己,而是想给更多人上一堂 “生命教育课”:让我们明白,生命无常,要珍惜当下;让我们懂得,人间值得,值得为爱的人努力,值得为责任拼搏;让我们学会,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就像弗兰克所说,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会 “历尽沧桑之后享有美妙感觉:从今以后,除了上苍,什么都用不着畏惧了”。
这群援鄂医生,用行动证明了 “人间值得” 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生死关头对亲情的坚守,是在专业领域对责任的担当,是在平凡日子里对当下的珍惜。当我们翻开这本书,读到的不只是一个个故事,更是一份份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 这份热爱,会让我们在往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想起:人间值得,我们值得好好活着,值得为更美好的生活拼尽全力。

作者: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耀世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