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创新元年”之问:现状、困境与破局之路
日期:2025-10-19 16:15:03 / 人气:4

一、我国医药创新的真实情况
• FIC创新成果匮乏:近十年我国医药创新以me too为主,投资界、企业界、学术界所谓的“创新”存在夸大。2016 - 2025年全球获批151个FIC创新药,中国仅占8个;2015 - 2024年我国创新药筹资1.23万亿元,但FIC产出极低,年销售额达百亿人民币的me too品种仅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1个。对外授权交易虽热门,但实际总收入有限,且宣称“领先创新”为时过早,未来收益可能主要归外国药企。
• 与全球差距明显:近十年全球FIC药物临床试验数量众多,我国虽有学术产出优势,但FIC临床试验少,资源多投入到短平快的me too药物,策略适得其反,且外国药企持续高强度开展FIC临床试验并垄断全球市场。
二、FIC创新路上的六大难关
• 监管环节:监管部门未能有效统筹引导FIC创新,放任仿制药和me too重复研发内卷。FIC创新药物审批中,监管部门应鼓励指导创新,但目前存在寻租成本高问题,如长春长生疫苗案。不过中央重视全国统一大市场,将带来监管层面根本改变。
• 医院临床试验环节:我国医院垂直管理,院长在me too药物研发大环境下,对FIC临床试验优先程度不够。医院应将FIC临床试验作为创新考量指标,像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因开展FIC创新而闻名。
• 地方政府环节:地方政府偏爱CRO企业,忽视FIC创新研发企业,以CRO订单的“医药经济产值”为考核依据,导致无效内卷。香港恒生指数公司剔除CXO公司,改革指数编制方案。
• CRO企业环节:CRO企业在中国上市可获暴利,影响地方政策和药监部门,哄抬FIC门槛和成本。CRO本身不产出药品,只提供服务,目前研发企业盲目依赖CRO导致恶性循环,泡沫破灭后研发成本才可能合理化。
• 学术团体环节:我国学术团体缺少推动FIC的精神力量,畏惧挑战,学科规划畸形扩张,人才不了解医药创新复杂系统。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转化医学研究院未产出进入临床阶段的FIC,学术团体应以FIC为导向,改变考核指标,避免学术浮躁。
• 医药金融业环节:我国医药金融业追求短期套利,缺少长期医药资本。金融资本偏爱me too药物,浪费资源,不利于市场良性循环。可借鉴国外经验,在FIC早期临床试验阶段培育中小药企,后期由医药巨头接手。同时,国家应从全链条激励FIC,破除部门分割,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对FIC给予激励支持,避免me too药物浪费,扶持具备全球推广能力的药企。
我国医药创新虽有一定发展,但距离“创新元年”仍有差距,FIC创新面临诸多难关。需从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发力,破除部门分割,激励FIC创新,才可能实现医药领域的重大突破。
作者: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能量饮料:当代年轻人的“救命水...10-19
- 太突然,任职不到一年,中邮科技...10-19
- 58岁农妇那艺娜:从抖音网红到“...10-19
- 我国医药“创新元年”之问:现状...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