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衰落之我见:场景错位与文化祛魅下的必然
日期:2025-11-09 14:54:10 / 人气:6

自从去年9月至今,中证白酒指数仅上涨10%,点位不足2021年初最高点的一半。贵州茅台在沪深300指数中市值跌至第六,五粮液排第二十七,白酒不仅被资本市场遗忘,更成了嘲讽对象——最近一个月,我的朋友圈至少有七人讨论“白酒为什么过时了”。作为一个爱酒却唯独不喜欢白酒的“老酒鬼”,我或许能从饮用场景、文化属性与市场逻辑中,窥见白酒衰落的深层原因。
一、白酒的场景错位:一种“四不像”的酒类尴尬
我家中酒柜塞满三四十瓶酒,从咖啡世涛到格鲁吉亚葡萄酒、巴厘岛椰子蒸馏酒应有尽有,却唯独难寻白酒的身影。不是单纯觉得白酒不好喝,而是始终想不明白它的定位——以下四件事不该出现在同一种酒类身上:度数超40度(知名白酒多为53度)、主要场景是佐餐、通常净饮、价格高昂。
饭桌上喝白酒的逻辑本身就矛盾:53度的蒸馏酒下肚,舌头麻痹后如何尝菜?中式劝酒常始于动筷前,一番推杯换盏后,山珍海味与普通饭菜味道无异。这也难怪近二十年清淡菜系淡出主流,麻辣、香辣菜系大行其道——唯有浓烈味道能对抗白酒对味蕾的“肆虐”。更尴尬的是白酒的兼容性:它极少用于调鸡尾酒(复杂香型不适配),加水加冰又破坏口感,只能用小杯硬饮,普通人五六杯便易醉。对比威士忌、龙舌兰等烈酒,前者多为非佐餐社交酒,后者仅在拉美少数地区佐餐,且价格亲民,而白酒却要在饭桌上扮演“加浓版龙舌兰”的角色,难怪香港同事听到“一餐喝一斤白酒”时会吓蒙:“那不会出人命吗?”
二、文化祛魅:从“服从性测试”到年轻人的背离
白酒文化骨子里是敬酒与罚酒文化,本质是一种“服从性测试”——目的是让人痛苦、晕乎,而餐桌恰好是开展这种测试的最佳场景。在这种负面文化裹挟下,白酒逐渐丧失了年轻人的喜爱,退出了酒吧、泳池、起居室等多元场景。即便在餐桌这个“大本营”,也面临显性与隐性限制:年轻人反感劝酒文化,更追求饮酒的自主与愉悦,而白酒的“社交绑架”属性与这种需求格格不入。
公允地说,白酒的流行本就是一种异常现象。人类历史上,烈酒消费范围远小于低度酒。啤酒在中国的流行,正因它占领了佐餐、社交两用低度酒的生态位(此前该生态位属于黄酒)。白酒曾在消费行业和资本市场风光无限,如今不过是均值回归。就像格鲁吉亚的“恰恰”(葡萄酒渣酿造的烈酒),即便有斯大林宴请的故事,也只是平价饮品,若卖到茅台、五粮液的价格,只会让人觉得荒诞——所谓白酒的“文化属性”,在脱离合理场景与价格锚点后,终究难以维系。
三、健康与市场:双重逻辑下的必然降温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酒精列为一类致癌物,明确其无安全摄入剂量,“喝酒强身”只是文化迷思。我虽爱酒,却坚持“喝一天停三天”的原则,而白酒高达53度的酒精浓度,使其健康风险更突出。资本市场上曾有荒诞一幕:痛批“游戏坑害小孩”的基金经理,却对茅台、五粮液趋之若鹜,要么宣称“白酒保肝”,要么辩称“白酒害大人活该”。这种双重标准背后,是过去白酒赛道的畸形热度,如今随着健康意识觉醒与消费理性回归,市场对白酒的估值也逐渐走向合理。
愿大家少喝酒,多享受生活。我并不期待白酒行业重回巅峰,因为当资本市场最值钱的公司是出售一级致癌物的企业时,本身就是对价值逻辑的背离。白酒的衰落,是场景错位的必然,是文化祛魅的结果,更是健康与理性战胜盲目追捧的开端。
作者: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最短的秋天,才是最贵的奢侈品11-09
- 红杉中国医药投资布局:并购与创...11-09
- 沉迷“房产铁饭碗”的“长远眼光...11-09
- 白酒衰落之我见:场景错位与文化...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