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消费叙事还给普通人,拼多多用了十年
日期:2025-10-24 16:28:20 / 人气:7

在中国电商的十年波澜里,“消费升级”几乎成了最热的口号,但这个词往往服务于“五环内”的叙事:新贵、中产、潮流玩家。那些小镇青年、银发族、边远山区的农牧民,似乎从来不在叙事中心。十年前,拼多多闯进电商市场时,几乎没人预料到它会在短短数年里改写叙事,把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带到舞台中央。它的出现,打破了电商之前的单一视角,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大众人群,并将被忽视的人群带入数字消费的主场,也让“消费升级”第一次有了大众化的注脚。2018年,拼多多的致股东信里写道:“拼多多不是一个传统公司,而是一个由用户、商家、运营者和服务提供者共同组成的社区,它的生存基础是为用户创造价值”。这预示着,拼多多从出生那天起,就不打算成为一家“做所有事的巨头”,而是一个“服务最广大的普通人”的角色。“实惠只是表象,平权才是内核。”这是拼多多留给行业最深刻的命题。
一、消费平权:激活沉默的大多数
拼多多的故事,始于一个朴素的设问:为什么只有相对富裕的群体才能享受所谓的消费升级?在过去的叙事中,消费升级几乎被等同于价格升级,是中产、新贵们的身份标签,却与更广阔的群体无关。拼多多的出现,让这一逻辑彻底反转——并不是升级的只有价格,能参与的也并非少数人。
它最先触达的,是小镇青年和三四线家庭。对他们而言,所谓升级,不是追逐更贵的奢侈品,而是在有限收入下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完成“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的提升。拼多多通过“拼团+产地直发”“百亿补贴”等举措,把原本需要“踮脚才能够到”的商品,重新拉回到日常消费区间。另一群被忽视的“银发族”,也因拼多多第一次被纳入互联网商业核心环节。极简的UI、醒目的字体、“一键拼单”的便捷设计,让不擅长打字的老人轻松购物,看不见的数字鸿沟由此填平,曾经数字经济的局外人,如今成了新消费秩序的一部分。
更直接的是拼多多坚持四年的“西进行动”。平台通过补贴物流成本,把西部六省纳入“包邮区”,让戈壁滩上的牧民、山区的农户,与东部城市消费者共享同样的网购体验。这在商业上未必是“高回报”选择,却是平台的主动担当:包邮不应是东部沿海的特权,而是全国性的普遍体验。
近些年的消费数据印证了这种“平权”趋势。根据人民数据公开统计,在家用电器、手机数码等品类中,2020年一线城市消费单价增长仅0.4%,二线城市增长11%,三四线及五线以下城市综合单价整体增长近79%,其中五线城市及以下增长占17%。这意味着消费升级的主动力,正在从“中心”流向曾经的“边缘”。小镇青年的消费意愿和潜力,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城市中产——他们没有高房贷压力,消费心态更轻松,消费对他们而言是生活的改善与升级。当拼多多用真实性价比提供“理性的消费升级”,消费潜能便被激发出来。2019年,拼多多在致股东信中判断电商新势力的三个特征是“普惠、人为先、更开放”,宣称“历史使命就是服务最广大的普通人”,这成为其崛起的最佳注解。在移动互联网普及到最广泛人群的当下,拼多多的出现是确定的可能性,内核在于不断回应“让更多人被纳入消费循环”的核心使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认为:“消费社会的核心,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被纳入其中。”如果说以往消费浪潮围绕“五环内”精英叙事,那么拼多多让“沉默的大多数”第一次站到舞台中央,释放的不只是实惠商品,更是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性承诺:消费升级红利不应拉下大多数,而应成为亿万普通人的日常。
二、消费另一端的变奏:供给与需求的共生
消费平权并非凭空而来,需求端的触达需要供给端的支撑。十年间,拼多多上的商家从100万增长到上千万,他们既是创业者,也是消费平权的实践者。对于小商家而言,拼多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低门槛入口,让他们以极小成本平等进入市场,满足此前被忽略的需求:放羊娃靠拼单模式年入过亿,代工厂拥抱市场走向品牌化,产业带摆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转型……在这里,试错成本足够低,成长空间足够大,“做生意”的门槛被压到最低,却释放了最大可能性。
对平台而言,坚持“先商家后平台”的逻辑,意味着在供给端建立确定性。当商家敢于尝试、创新,消费者才能享受真正的普惠。这也是拼多多区别于传统电商的重要特征——消费平权不是单向度的补贴逻辑,而是供给与需求共同塑造的商业实验。上千万商家与数亿消费者彼此塑造,共同推动平台迭代,“消费者导向”成为生态最本质的特征。过去,很多制造企业“先有产品再教育消费者”,而拼多多的逻辑是让商家先理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与心理诉求,而非研究同行、跟风模仿。
正因如此,拼多多生态中诞生了大量“以用户为中心”的商家成长样本,不少传统品牌也实现再生长。以格兰仕为例,2017年入驻拼多多时仅试探性上线两款核心微波炉,却获爆发式增长。之后洞察到消费者对空调、冰箱等需求,将新品优先放拼多多销售。如今格兰仕在拼多多运营九年,开设8家自营店铺,冰箱、洗衣机占据品牌销量半壁江山,用户群也从最初中老年占比超50%,变为小镇中青年占比30%,消费结构更健康、具增长潜力。
这种共生还催生了产业带的变奏。从义乌小商品到汕头玩具,再到临沂日用品,拼多多改变传统制造业逻辑:它们不再只是代工厂,而是通过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从“价格战”走向“供需共创”。县域经济和农产品上行的转型,也因“农地云拼”模式及“多多课堂”“农云行动”等政策红利找到新路径,农产品不仅能卖出去,还能卖出优价,成为消费平权背后的产业支撑。拼多多的十年,既是消费者被纳入的过程,也是商家被倒逼升级的过程,供给端的“变”让“沉默的大多数”的需求有了被满足的确定性。
三、消费叙事的归还:普惠底色与长期主义
拼多多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从价值观追溯,答案并不复杂。2018年,它确立“本分”为关键词——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不赚人便宜,出现问题先责己;2021年股东信中再次强调,未来会是“永远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的社会企业”。实惠是标签,普惠是底色,本分是基因。十年后的拼多多,已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电商公司之一,却未固步自封:从农产品上行到C2M模式,再到搭建跨境平台;从最初电商平台,到在仓储、物流、农货源头等关键环节持续投入,系统服务能力不断完善。
它的本分,体现在持续发展中的克制与专注。在行业频繁追逐新风口的十年里,从直播带货到AI电商,拼多多几乎从未追逐热点,始终把电商主业放在核心位置,以“做好一件事”为最高原则。“百亿补贴”“西进行动”、银发族“一键拼单”、农产品上行等迭代,都不是短期促销手段,而是与“普惠”价值观呼应的长期选择,遵循“让更多人买得起、买得到、买得好”的底层逻辑。
这种战略定力还体现在对利润和规模的态度上。拼多多从未以“烧钱换增长”为荣,更少用补贴制造短期繁荣,而是通过效率提升、供应链优化把实惠留给消费者。这种节制让它在宏观周期波动中格外稳健——不急于上市后变身资本机器,也不在海外扩张中忘记根本。“普通人”依旧站在商业模式最中心,拼多多没有造神造势,每一场行动都围绕“消费价值最大化”的核心命题。“我们希望拼多多是一个公众机构,为最广大用户创造价值而存在,不应是彰显个人能力的工具,也不应有过多个人色彩”,官方表态如今得到印证。
与很多互联网公司“造神”模式不同,拼多多强调企业去个人化,用简单逻辑迭代:把舞台交给消费者和商家,让更多人买得起、买得到、买得好。这也解释了它在竞争环境中保持稳定节奏的原因。拼多多的十年,本质是“消费叙事权”的补全:从中产精英的消费升级,扩展至亿万普通人的普惠升级;从需要门槛的电商转型,到工厂和原产地轻松上手,形成更有韧性的循环。在这种循环中,消费不再是被动追随资本的故事,而是亿万普通人共同写下的生活答案。
辞掉幼师工作回到乡村的李春花教村里老人网上购物,戈壁滩上的牧民与五环内的白领站在同一张消费清单上,众多被掩盖的产业带、原产地进入消费洪流——这既是过去十年的总结,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底色。真正的繁荣,不在于塔尖的耀眼,而在于基座的坚固与活跃。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拼多多的十年给出启示:让更多普通人被纳入消费循环,本身就是增长的最大确定性。
作者: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将消费叙事还给普通人,拼多多用...10-24
- 日本“帮助标记”争议:是中国游...10-24
- 哥大和LSE都在争的“哲学女孩...10-24
- 加格达奇和齐齐哈尔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