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过万,今年最热门的行业却招不到人

日期:2025-09-19 09:43:38 / 人气:5

“人口老龄化,养老正在成为下一个风口,养老护理员轻轻松松月入过万。” 在家政服务培训机构的宣传话语中,这样一条看似顺理成章的逻辑链被反复提及。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目前约有 3.1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22% ,庞大的老年群体意味着养老护理需求极为旺盛,养老护理员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现实数据也似乎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护工职位数同比增长 54%,平均招聘月薪 5720 元,同比增长 8%,养老护理员行业迎来岗位与薪资的双增长。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二线城市,随着护理人员职级晋升,月薪超过一两万并非难事。
各大一线城市为吸引相关人才,纷纷出台高额补贴政策。广州市对从事养老服务机构一线服务岗位满三年的中职(或普高)、高职、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分别给予 6000 元、11000 元、12000 元的一次性就业补贴;工作累计满 5 年未满 10 年、累计满 10 年的养老护理员,还能分别获得 5000 元、20000 元的一次性岗位补贴。深圳市对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岗位就业补贴高达 15000 元,对持有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按月发放补贴,最高每人每月 800 元。今年 7 月毕业季,# 北京这个行业被 “00 后” 盯上了 #的话题登上热搜榜首,这个行业正是养老服务业,北京市对持有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按级别最高补贴每人每月 1500 元 。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美好吗?一些被 “朝阳” 养老业及高薪吸引的年轻人,入行后却深切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上班第一个星期不太能吃得下饭”

今年 4 月,25 岁的陈娜手持刚到手的高级养老护理师证书,前往深圳一家社区养老院面试,却在一开始遭到拒绝。院长认为她并非养老相关专业出身,年纪又轻,大概率无法长期任职,还直言她的证书并无效力。陈娜这才惊觉自己被家政服务培训机构骗了 —— 花费 2980 元,参加 7 天培训课,到手的高级养老护理师证书并非由人社部认定的第三方机构颁发,无法在国网上查询。
好在养老机构普遍缺人,陈娜最终说服院长成功入职。她每天早上 6 点半上班,晚上 7 点下班,月休 4 天,包吃住,扣除五险一金后,到手工资 4000 多元。
28 岁的李欣同样从今年 4 月开始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她原本在景观设计行业,长期坐办公室绘图,失业一年后,旅居到海口,找到了一份包吃住的养老护理员工作。这是一家医养结合的民营养老院,拥有 200 多张床位,住着 100 多位老人,涵盖能自理、半自理和临终老人。每 30 位老人配备 3 个护士和 8 个护理员,实行早班、小夜班、大夜班三班倒照料,每个班次由 1 个护士和 3 个护理员组成,月休 4 天。
李欣负责照顾半自理和临终老人。早班从早上 6 点开始,她要协助老人起床洗漱、吃早餐。上午若阳光充足,便推老人到户外晒太阳,之后带回吃午饭、准备午休。下午安排下午茶,组织老人到大屏幕前做健身操。下午 3 点,小夜班同事接班,工作至晚上 11 点,主要负责老人晚餐、洗漱和就寝。大夜班从晚上 11 点持续到次日早晨 7 点,会有 35 元补贴,但 “遇到人手不够,半个多月连续上大夜班,人会非常疲惫”。
老人们入睡后,李欣和同事每隔两小时就要为卧床老人翻身、换尿包。她的同事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女性,给卧床老人翻身、进行轮椅转换对她们而言,是相当耗费体力的工作。卧床老人大多偏瘫,无法配合用力,身体不自觉下坠,八九十斤的护理员大姐要将一百多斤的老人从床上抱到轮椅上,极为吃力。遇上体重近两百斤的老人,更是需要几个护理员协同操作。部分神志不清或闹脾气的老人,还会挣扎打人。
在养老护理员行业,包吃包住是常见福利,但 “端屎端尿” 也是业内共识。“刚开始我也很不适应,上班第一个星期都不太能吃得下饭。” 李欣坦言,很多 “00 后” 年轻人来了又走,就是因为无法接受这份工作的脏累。更让她崩溃的是,有些意识不清的老人会拿粪便到处丢,涂得床上、墙上都是,即便经验丰富的大姐们见了,也只能无奈叹气。
李欣成为养老护理员后才知晓,自己还要为去世老人穿寿衣,“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至少一两个月就会碰上一次” 。有次晚上十点多,她上小夜班,即将下班时,一位七十多岁的重度失能老人白天状态就不佳,她和同事特意前去查看。老人血氧指数骤降,脸色惨白,很快没了心跳,瞳孔散大。李欣站在一旁,手忍不住颤抖,同事迅速拿来家属提前送来的寿衣。她们遵照家属叮嘱,用泡开的红茶水为老人擦拭身体,换上寿衣,“动作必须快,否则身体僵硬,衣服就穿不上了”。之后,她们在老人舌头上放了一枚硬币,将其推到临终关怀室,目送殡仪馆的人将老人接走。回到宿舍,李欣偷偷哭了一场,她难以接受一个人病情竟在短短一天内急剧恶化离世。第二天,机构给她和同事发了白事红包。

有人不愿晋升,有人刚升主管

3 月中旬,刘芸感冒后嗓子嘶哑,直至 6 月从养老院离职休息了几天,声音才恢复正常,“我一直以为嗓子破音再也好不了了,原来是之前没好好休息”。刘芸离职的原因之一便是工作太累,她说:“外人看似这份工作轻松,每天陪着老人,像照顾小孩一样,但实际压力很大。”
今年 32 岁的刘芸,年初 2 月参加了重庆市人社局组织的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取得养老护理员初级证书,3 月入职当地一家针对认知症老人的中高端养老院。
入职后,刘芸每天微信步数至少 1 万步,多的时候能达到 2 万多步。她要负责老人洗漱、三餐喂饭,抱老人上下床,推轮椅带老人参加日常活动,还要时刻留意老人上厕所需求。“有些便秘的老人,甚至要给他抠屎。” 刘芸反问道:“你能想象吗?”
为了休 3 天假,刘芸曾连续上了 12 天班,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月薪扣除五险一金后到手 4000 多元。刘芸并非个例,《2024 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养老护理员工作时间为 9 到 12 个小时,占行业比重 44.39%;薪资待遇方面,月收入在 4000 元以下的养老护理员占比 36.49%。养老护理员工作强度大、待遇相对较低,令众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除了身体劳累,刘芸还承受着心理压力,“我感觉我们这个工作存在鄙视链。护理员在整个养老院处于最底层,老人有怨气、领导有怨气,都会撒在我们身上。” 老人或家属有不满向领导反映时,压力会直接传导给护理员,要么被开会批评,要么直接罚款。
刘芸原本有晋升小组长的机会,但她放弃了,她觉得月薪增加 300 元和小组长要承担的压力不成正比。一旦担任小组长,她需要每天在家属群里发送每位老人的日常视频,“每天提心吊胆,生怕老人意外摔倒,自己要承担责任”。
与刘芸不同,25 岁的余雯雯选择抓住晋升机会,最近刚升任主管,开启管理层 24 小时轮值工作。2021 年,余雯雯从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一线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很快考取了养老护理员高级证书,依据杭州市政策,她每月可领取 500 元补贴。
去年 4 月,她跳槽到现在这家国企旗下的高端养老院,收费标准在每月 1.5 万元到 2.2 万元之间。余雯雯所在的公寓护理部,主要接收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她每天早上 8 点半上班,下午 5 点半下班,月休两天,扣除五险一金后月薪 5000 元左右。
这家高端养老院目前有 6 名护理员,均为 “90 后”,负责 40 多位老人的日常健康监测、文娱活动组织工作,“每周二早上要测老人生命体征,平时督促用餐、协助配药,组织老人唱歌跳舞等活动”。余雯雯表示:“我们公司很重视年轻人培养,如果表现优秀,参加技能大赛为公司做出贡献,晋升会很快,每升一级,每月大概能多 1000 元。” 今年 3 月,她参加杭州市区县养老护理员培训选拔赛获得第一名,近期参加的杭州市上城区养老护理员技能竞赛也拔得头筹。她还在小红书创建账号,分享养老院日常,目前已有 2000 多个粉丝。
“现在险资、央企、国企的养老机构,相对来说,在年轻人晋升空间方面意识较强。” 一家省属国企旗下养老院的刘经理表示,“像我们这里护理员包吃住,月薪 5500 元,还缴纳五险一金。如果能担任文艺专员,组织老人活动、拍摄短视频做宣传,工资还会更高。成为护理主管,会有绩效加成,升至护理院长,工资能达到一两万元。”
换言之,养老行业尤其是护理岗位,存在 “高薪前景” 与 “高流失率” 并存的矛盾现象。

青黄不接的难题

“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 在业内屡见不鲜,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城市的高端养老院,能将养老护理员年龄控制在三四十岁左右。杭州市上城区一家中低端养老院行政主管周女士表示,在他们机构,“‘00 后’更多从事评估师、长期照护师等岗位。一线护理员,主要还是五六十岁的人” 。
这并非个别现象。《2024 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 50 - 55 岁的养老护理员占比近四成,其中女性护理员比例达 90.85%;41 - 55 岁的护理员占比合计超过 63%,30 岁以下占比仅 3%。可以说,养老行业正面临 “青黄不接” 的严峻难题。
事实上,每年有大量相关专业毕业生,但最终选择在该领域深耕的寥寥无几。《2024 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全国高校共开设护理学、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点 770 余个;2024 年中职相关专业布点 1700 余个,高职专科相关专业布点 1600 余个,职业本科相关专业布点 30 余个。然而,另有数据表明,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高达 550 万,新增养老护理员流失率在 40% 至 50% 。
张琴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今年 6 月刚从上海一家养老院转正成为养老护理员。据她观察,她们班约 40 人,只有十几个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其他人都选择转行。
那么,为何养老行业发展需要年轻人加入呢?从实践来看,多数养老院倾向录用一定比例刚毕业的年轻人,因为年轻人能为老人提供代际陪伴。周主管解释道:“有些老人需要长时间哄劝。他们喜欢和年轻人交流,看到年轻人就像看到自己孙辈,会有一种宠溺感。”
此外,随着养老行业智能化、规范化发展,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优势愈发凸显。部分养老院采用离床报警器等智能化设备提升管理效率,年轻人上手迅速,而四五十岁的养老护理员则觉得困难。张琴所在的养老机构注重年轻人与中年人的搭配,借助年轻人使用智能化设备的优势。比如,一些护理员给老人喂饭时,容易站起来,张琴会提醒站着喂饭易致老人呛咳,应坐着与老人保持同一水平线;帮老人翻身时,她发现很多护理员未给老人身体垫垫子,直接拖动易使老人皮肤受压变红,甚至发展成压疮和溃烂,她会帮忙检查并调整。
不过,张琴也觉得目前工资未达预期。她所在养老院两班倒,每班 12 个小时,月休八天,加班时工资能超 7000 元。她表示,即便升至主管,工资与工作付出仍不成正比,“有些刁难的家属在国外,与我们有时差,可能大半夜打电话给主管,严重影响正常休息”。她身边的年轻人基本打算工作两三年后转岗,去做管家之类的工作。
在养老行业从业七年的冉女士观察到:“有三到五年经验,且年龄在 50 岁以下的护理员,每个机构恐怕凑不出三个人,薪资与工作付出的‘性价比’,不如去做住家家政、保洁,送外卖或者进工厂。”
总体而言,养老护理员薪资待遇高低与养老行业盈利能力紧密相关。养老行业前期投入高、利润率较低、投资回报周期长,“人力成本” 是养老机构运营阶段最重要的 “可控成本”,这也是为何目前养老机构普遍采用 “上 6 休 1”+“每班 12 小时” 的排班制度。
《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 2021》显示,我国养老机构中,公建公营机构占比 57.9%、公建民营机构占比 9.6%、民建民营机构占比 32.5%。从 2021 年年度内盈亏状况来看,仅 6.4% 的机构实现盈利、约 67.5% 收支平衡、26.1% 亏损。目前盈利能力较强的养老服务机构多为央企、国企、险资企业。媒体报道显示,2021 - 2022 年,央企与北上深等地的地方政府密集组建康养公司,注册资金从几亿元至几十亿元不等,随后全国各地康养公司旗下新建或改造的养老机构密集进入养老市场。这些企业借助政府闲置资产划转,避开前期重资产模式,仅对现有设施装修改造即可运营,大幅减轻后期运营负担。险资企业则通过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绑定,精准触达养老服务目标人群,提高保单转化率。
近年来,为应对少子化冲击,一些新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最典型的是深圳、北京、太原等多地试点 “老幼共托”,将部分民营幼儿园改造成 “一老一小” 服务空间。翻新闲置教室作为老人房间、阅览室、康复室等,幼儿园老师为老人上音乐、美术等文娱课,园内还提供老年人助浴等养老服务。
养老行业持续发展,离不开清晰可行的盈利模式探索。只有机构自身实现良性运转,才能为护理员提供更合理的待遇,吸引并留住更多人才。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而养老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作者: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耀世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