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产品热衷 “邀请制”:背后的逻辑与利弊

日期:2025-07-09 22:47:02 / 人气:9


**
今年众多引人关注的 AI 产品,如 Manus、扣子空间、Lovart 等,都采用了邀请制的运营方式,朋友圈里 “求码” 之声不绝。这种看似复古的玩法,在 AI 产品冷启动阶段有着深层的逻辑,既具备独特优势,也存在一定局限。

一、邀请制冷启动的底层逻辑:六度人脉理论

邀请制并非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出现,其底层理论基础是 “六度分隔理论”(又称 “六度人脉”)。该理论认为,任意两个人之间最多通过六个人的转介绍就能建立联系。若以每个人认识 30 人计算,层层递推 6 次,理论上可触达超过 7 亿人。这意味着依靠人际连接,能以最小的种子用户群体带动指数级的网络扩散,为 AI 产品冷启动提供了高效的用户增长路径。
“六度分隔理论” 的雏形源于 1929 年匈牙利作家弗里吉斯・卡林蒂的短篇小说《链条》,后经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的 “寄信实验”、哥伦比亚大学的电子邮件实验等不断验证。如今,短视频平台的 “你可能认识的人” 等功能,本质上都是对这一理论的应用,而 AI 产品的邀请制正是这一逻辑在新产品推广中的延伸。

二、邀请制的经典案例与 AI 产品的借鉴

谷歌 Gmail 邮箱是邀请制的经典案例。2004 年上线时,Gmail 以 1GB 的免费容量远超当时主流邮箱,但受限于由 300 台旧电脑组成的基础架构,不得不采用邀请制限制用户数。最初仅向 1000 名非谷歌员工发放账户,允许其邀请朋友加入。没想到,这种因硬件限制采取的措施,意外引发了强烈的稀缺效应:邀请码在电商拍卖网站被炒到 150 美元以上,成为科技史上最成功的营销策略之一。
知乎在 2010 年末上线时也采用封闭邀请制,早期邀请码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圈,确保了首批用户的专业性和内容质量,40 天内几百名用户就提出 8000 多个问题、产生几万个回答,为知乎树立了优质社区的形象。
AI 领域的领头羊 OpenAI 对邀请制运用娴熟,其 AI 生成视频工具 Sora 仅邀请部分视频专家和导演加入首批用户群。Midjourney 等众多 AI 产品及国内不少 AI 工具也纷纷效仿。这些案例表明,邀请制在控制用户规模、筛选用户质量、维持市场关注度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三、AI 产品采用邀请制的优势

对于 AI 产品而言,邀请制的优势尤为明显。
首先,能快速获取精准种子用户。依靠现有用户邀请熟人,自带筛选机制,可在早期聚集对 AI 产品真正感兴趣的人群,如 Lovart 的首批用户多是对 AI 设计感兴趣的人,便于验证产品核心场景。
其次,有助于控制用户质量,营造社区氛围。早期用户调性一致,能形成良好的产品使用和讨论氛围,为产品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再者,制造稀缺感,激发传播欲望。邀请码越难获得,拿到的用户越会主动推广和讨论,未获得的用户则会四处求码,为产品带来意想不到的关注度,形成自发传播。
此外,自带传播力,提升用户留存。通过熟人推荐加入的新用户,对产品信任度更高,留存率和活跃度相较于广告投放带来的用户更高,还能产生网络效应,实现用户几何式增长。
最后,利于技术团队迭代产品。前期小规模用户测试产生的数据集中可控,能有效指导产品优化,避免上线首日因用户过多导致系统崩溃,为产品建立 “风险缓冲带”。

四、邀请制的局限与适用边界

邀请制并非适用于所有 AI 产品,其局限也不容忽视。
一是限制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可能错失推广良机。人为压缩用户扩张速度,对于需要快速抢占市场的产品来说,可能将潜在用户推向竞争对手。若用户因无法进入而习惯了竞品,产品需付出更大努力才能挽回。
二是易引发用户挫败感。邀请码被过度炒作时,普通用户迟迟无法获得准入资格,可能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放弃关注,损害产品声誉。如 Manus 在邀请阶段热度很高,但逐渐放开后,出现了不少负面舆论。
三是对初创团队和从零起步的产品不太友好。邀请制需要研发相关系统,对产品、技术、运营要求较高,会分散小团队精力。而且,若产品本身吸引力不足,邀请制可能沦为自嗨,难以获得有效用户反馈。

五、结语

AI 产品热衷 “邀请制”,本质上是借助人际网络实现冷启动、筛选用户、制造传播的策略。但它只是 “锦上添花” 的手段,核心还在于产品本身是否足够优质。对于 AI 产品而言,需根据自身产品形态、团队实力和市场需求,权衡邀请制的利弊,合理运用这一模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当我们再看到 AI 产品采用邀请制时,便能更清晰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考量。

作者: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耀世娱乐 版权所有